在鄉村振興路上他們走出兩條不同的賽道


来源:bob盘口
发布时间:2025-08-02 01:50:52

  七月的德保縣那甲鎮,稻田翻浪、大棚飄香。在定六村的羊圈旁,許宣寶正手把手教殘疾人配飼料﹔餐甲村的韭菜苔基地裡,蘇光確拿著訂單和農戶算增收賬,汗珠順著草帽繩滴在剛摘的翠綠韭菜苔上。這兩位鄉鎮人大代表,一個扎根助殘一線,用“微產業”為特别群體搭起生計橋﹔一個深耕規模農業,以“產業鏈”讓閑置土地結出致富果,在同一條鄉村振興路上,交出了兩份同樣亮眼的答卷。

  “殘疾不是‘拖后腿’的理由,我能站起來,我们也能。”這是許宣寶常挂在嘴邊的話。15年前,肢體四級殘疾的他帶著一身病痛返鄉,看著村裡殘疾人“想干事卻沒門路”的窘境,許宣寶攥著打工攢下的積蓄,在70畝閑置土地上試種烤煙、養殖牛羊。從“種煙虧本蹲在田埂上哭”到考取《煙葉烘烤師資格証》,他硬生生把“試驗田”做成了“演示場”。

  2017年,宣寶家庭農場挂牌那天,許宣寶在門口貼了張紙條:“殘疾人優先來干活”。先天性肢體殘疾的李世友至今記得,是許宣寶騎著三輪車送他雞苗,趴在炕桌上幫他改養殖计划,還帶著他的山雞跑遍縣城餐館簽協議。现在,李世友的雞棚年出欄500多隻,再也用不着靠別人接濟。視力含糊的蘇啟萬更感谢:“許代表教我摸黑辨羊病,四年就還清了外債,本年要蓋新房!”

  15年間,農場的煙葉、生豬、雞鴨、山羊樣樣興旺,终年雇佣的15人中,超七成是殘疾人。他們中有人從“被照顾者”變成“技術能手”,有人從“村裡的難題”變成“家庭頂梁柱”。累計帶動的殘疾人就業者,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許宣寶用最實在的方法証明:“只需找對路,殘疾人也能撐起一片天。”

  餐甲村终年面臨著“青壯年外流、土地閑置”的窘境,還伴隨著獨居白叟、留守兒童的問題出現。村支書蘇光確夜裡總睡不著:“土地閑著是浪費,鄉親窮著是失職!”

  轉機出現在2023年。蘇光確帶著黨員干部奔赴欽州调查,發現韭菜苔易管護,病發率低,價格高。他决定在“撂荒水淹地”先試種50畝,自己帶頭認領10畝。那年豐收時,看著收購商老板捧著本地韭菜苔連說“品相一流”、農戶們圍著過秤的場景,成了蘇光確最難忘的畫面。

  现在,餐甲村已建成120畝韭菜苔基地,引進的欽州企業全程供给種苗、技術和訂單,“保底收購”讓農戶吃下定心丸。60歲的留守白叟黃媽算過一筆賬:“土地流轉每畝年收800元,來基地摘菜一天掙100元,一年下來比兒子打工寄回的還多!”更讓人振奮的是,產業火了,外出青年回來了5個,“家門口就業”不再是幻想。

  從50畝試驗田到帶動全鎮發展1000畝,從村集體年增收9.3萬元到輻射510戶群眾,蘇光確用“黨建+企業+農戶”的形式,讓不起眼的韭菜苔成了“致富苔”。他常對乡民說:“土地不哄人,你對它用心,它就給你長金元寶。”

  现在的那甲鎮,定六村的羊圈旁堆著待運的有機肥,餐甲村的韭菜苔正通過電商發往各地。許宣寶計劃再幫10個殘疾家庭建“微農場”,蘇光確揣摩著給韭菜苔搞深加工——兩條看似不同的賽道,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讓鄉親們的腰包更鼓,笑脸更甜。

  正如乡民們說的:“許代表讓人暖心,蘇代表讓人有奔頭。”這兩位人大代表,一個用“慢功夫”托住最需求的人,一個用“快節奏”激活土地的潛力,他們的故事裡,藏著那甲鎮最生動的振興密碼:代表帶頭干,群眾跟著上,日子就一定能越過越興旺。(黃素瑩)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